文|张明福
(资料图片)
泺源书院是清代山东最大,且存世时间最长的官办书院。它的历任山长和任教者均是学有专长的著名学者,如宋弼、毕沅、桑调元、沈起元、何绍基、匡源、王之翰、刘耀春、朱学笃、缪荃孙等,也正是他们的言传身教,使书院文风兴盛,一时间誉满齐鲁。
宋弼曾担任泺源书院山长三年多,这也是他人生的闪光之处。宋弼(1703年-1768年),字仲良,清代济南府德州东乡冯家寨村人,明初刑部侍郎宋性的后裔。
清初由于朝廷害怕汉人聚集危及其政权,“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及号召地方游食无行之徒空谈废业”。待到康熙皇帝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后,便着手致力于文治,不但解除了对书院的禁令,而且还赐颁御书,鼓励增设书院。乾隆皇帝即位后,称“书院即古侯国之学也”,下旨对书院山长和学生资格做了明确要求:“凡书院之长,必选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模范者,以礼聘请。负笈生徒,必择乡里秀异、沉潜学问者肄业其中。”
《泺源书院条规》拓本
乾隆三年宋弼在顺天府乡试中考中举人,乾隆十年考取进士,后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未逾月,御试乾清宫入高等,正在准备提拔任用时“以父忧去职”。乾隆十四年服阕还朝,充武英殿提调,担任《续文献通考》纂修官,按照朝廷规定的山长标准,宋弼是完全符合的。乾隆二十一年,宋弼在省母请假期间,被山东巡抚白钟山聘请出任泺源书院山长,直到乾隆二十四年底离职赴京,实际担任泺源书院山长三年多时间。
清代的书院已由以前的学术机构,转变成为科举考试进行考前培训的机构。由于宋弼的才学和考进士之前的为教经历,省内很多士子听说当朝翰林院编修宋弼出任山长,远近求学者蜂拥而至。著名学者钱大昕为宋弼撰写的墓志铭中说:“(宋弼)家故贫,(出仕前)教授生徒自给,既贵弟子著录益众。分教庶吉士,凡三科恒以师道自尊”。
在泺源书院的教学中,宋弼以科考所需的文章作为重点,要求学生先正程式,即先确立文体,不追求华丽辞藻,所以书院考中举人、进士的数量猛增。乾隆二十四年,山东乡试揭榜时,“(泺源)书院生中式者十有八人”。因此,“宋弼主泺源,十有八中举”也成为清代中期齐鲁大地的美谈之一,王培荀《乡园忆旧录》卷二之四二,也说到“(宋弼)主讲泺源书院,一时才士,裁成甚多”。
正是在任泺源书院山长这一职务时,宋弼得以与卢见曾、董元度、张元、李文藻等一批山东文人志士汇编出版山左诗抄的愿望得以实现,并使编书的材料搜集如虎添翼。
宋弼借助书院学子来自省内各地的地缘优势,发动学生在山东各地广泛搜集清初和明代山左诗人的诗作及作者简介,为其顺利完成《国朝山左诗抄》和《山左明诗抄》两部鸿篇巨制奠定了基础。书院学生“遍搜昭代之诗,上自名公巨卿,下及隐逸方外”,搜集家乡诗人与诗作。部分学生如益都李文藻、淄博毕贻荣等,还直接参加了编辑加工。宋弼去世后,李文藻用三年时间使《山左明诗抄》面世。在“读死书”的科举年代,宋弼发动所有学生搜集整理全省明清诗人与诗作,无疑是让学生参加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山左明诗抄》共35卷,以时间顺序排列,收录明代山东诗人431名,收录诗作3608首。《国朝山左诗抄》共60卷,收入诗人536位,诗作5900首。两部书仿照元好问《中州集》体例,“每人各附小传,具列乡里出处,间缀名流评骘,以备一代之诗史”。作为明代和清代中前期山东诗歌的一部总集,两部书的价值首先在于文献保存意义,抢救和保存了极其珍贵的山东历史资料。
宋弼担任泺源书院山长期间,根据自己参加科考的经历以及主持乡试时的发现,写成《试帖前选序》《试律新编序》《声调汇说序》《通韵谱说序》四文,对指导士子应对乡试和礼部考试有重要指导意义。
宋弼于乾隆二十一年撰写的《泺源书院丙子同学谱序》和于乾隆二十四年撰写的《己卯同学谱序》两篇文献,对我们了解泺源书院的师资和在校生数量、教学模式等提供了依据,从中还可以看到宋弼对学生殷殷教导的鲜活形象。 宋弼在《泺源书院丙子同学谱序》中写道:“乾隆丙子,予承乏兹席,于时当事诸公皆雅意作人,而观察桂林朱公专司教事,与督学广陵谢公,所以饮食教诲之为尤殷。盖士之集此百有余人,夙夜强学,怀席上之珍以待聘举也。乃以其姓名、年齿、乡贯、家世序次之,为同学谱,以无忘一时之谊。予惟诸生意良厚矣”。他在《己卯同学谱序》中说:“岁在己卯,山左之士集于泺源书院者九十人,相与朝夕砥砺,日月濯磨,饬行义,讲文学,蕲以上报朝廷育士厚泽,而下副其立身行道扬名于时之素志,彬彬郁郁,为甚盛矣。”
结合两篇谱序分析,泺源书院的办学体制为每三年一次招生,时间在乡试张榜之后,人数控制在百十人。每次乡试结束,标志着上一届学生结业,书院重新招收下一届学生。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